喜看稻菽千重浪,又是一年丰收时。当秋分的晨露轻吻稻穗,当微风拂过南岸大地,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为这片土地缀满喜悦。田间地头,弯腰收割的身影与饱满的作物相映,一幅饱含生机的丰收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凌晨四点的迎龙镇苟家嘴村片区,夜色尚未褪去,田间却已跃动着温暖的身影。志愿者们深知独居老人子女远在他乡,水稻成熟却无力采收的焦虑,早早赶来开展高效抢收。镰刀起落间,一簇簇水稻应声倒地。脱粒机轰鸣作响时,金灿灿的谷粒似瀑布倾泻,丰收的喜悦充盈田间地头。
南岸的丰收,从来不是偶然的馈赠。全区5927.7亩粮食播种面积、预计2162吨秋粮产量(同比增长2%)的亮眼成绩背后,是玉米、水稻、红薯等作物在悉心呵护下的蓬勃生长,更是区农业农村委“多管齐下”筑牢的丰收屏障。工作人员带着农业生产技术指南走遍田间,60余人次入户宣传、100余份实用资料,悄悄卸下“等靠要”的思想包袱,引导大家抢抓农时、灌溉保苗;汛期防涝、旱季抗旱的关键节点,“线上+线下”农技服务矩阵及时发力——新媒体平台推送的5条“抗灾减损”“秸秆还田”指导意见,是指尖可及的安心;30余人次农技人员深入农田“把脉问诊”,把实用技术送到农户身边,精准破解生产难题,让每一株作物都能在呵护中茁壮成长。
而丰收节的深层价值,也已超越了粮食产量的数字,成为连接城乡、传承文明的精神纽带。9月19日,重庆东站人头攒动,以“蛇年庆丰收、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长生山歌之趋野歌会”在此奏响农耕文明的新韵。南岸区、石柱县、綦江区的百余名表演者与市民和游客齐聚,让五千年农耕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绽放。趣味农技比赛里,选手们各展身手,观众的加油声、孩童的欢笑声交织,酿成名为“丰收”的清甜。《农具走秀》环节,传统铲刀、斗笠与现代喷雾器同台亮相,旧物与新器的碰撞,诉说着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周边摊位上,特色产品的香气与市民选购的热闹,让乡村的烟火气飘进城市的喧嚣。
当农民管乐队奏响《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旋律飘荡间,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的列车呼啸而过。它载着旅客驶向远方,更载着南岸的瓜果盆景、石柱的黄连、南川的方竹笋,让大山里的好物产跨越山海,走向全国。铁轨延伸之处,不仅是地理的距离,更是农耕文化突破地域界限的脚步——如今的丰收,早已不是田间一隅的喜悦,而是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是乡村与城市共情的温暖纽带。
从一颗种子在春日里破土,到一粒粮食在秋日里归仓;从一朵花苞在枝头绽放,到一颗果实在掌心沉甸甸——丰收节的意义,藏在每一份辛劳与坚守里。中国亿万劳动者用双手耕耘土地,用智慧续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古老诗篇,传递着对土地的深情眷恋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这片田野上的希望,正随着时代的脚步,奔向更广阔的远方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