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注册 部门街镇 繁体版 无障碍 关怀版 智能问答

网站支持IPV6
搜索
首页>政务信息>南岸动态
租金收取率100% 物业费收取率超99% 这个全国最大的公租房片区是如何做到的?
日期:2023-10-31 11:1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3-10-31 11:16
字号:
分享:

江南水岸公租房。 记者 郭旭 摄

又到了交房租的日子,已在城南家园公租房居住了10年的毛朝芬到南岸区住保中心一口气交了一年的房租费用——6840元。

对于在社区公益岗位从事理发工作,月收入3000元的毛朝芬来说,一次性拿出6840元不算少。房租本可以一月一缴,但在南岸城南家园及江南水岸两个公租房小区,像毛朝芬这样选择一年一缴的居民不在少数。

城南家园和江南水岸公租房小区地处南岸区茶园核心区域,总建筑面积32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5.1万套,两个小区相邻,并处于满租状态,从而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连片公租房,入住人口达15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的人口规模。从2021年开始,这里连续两年实现了租金收取率100%,物业费收取率超过99%,甚至远优于一些商品房小区。

这是怎么做到的?

一个联席会议解决大事难事

毛朝芬算是公租房最早的一批住户。

城南家园公租房小区于2012年8月开始交房入住。当时,小区周边的学校、医院、超市不齐全,交通也不方便,居民们意见很大,经常聚众反映问题。

对于南岸区住保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房租和物管费的收取是那几年最让人头痛的事情。“最开始收费,就靠一个字——催”,区住保中心工作人员胡腾介绍,到了每月的收缴日前后,住保中心工作人员会打电话挨个提醒居民交费,一直拖欠的,则要找时间上门去催收,仅收费这一项工作,就投入了住保中心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我是2013年初搬到城南家园的,当时周边别说没有学校医院了,连买个菜都不方便”,毛朝芬回忆,居民心中有怨气,房租物业费也交得不痛快。

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居民诉求,那公租房这个为城镇住房、收入困难人群兜底的重要载体,其保障功能也会大打折扣,但公共资源短缺的难题与居民多元化的诉求,仅靠一两个基层部门难以解决,必须构建起多部门、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大治理格局。南岸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赵剑敏介绍,在经过了几年磨合后,2019年,南岸区正式建立起公租房小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2名区领导挂帅,17个区级部门,以及属地街道社区、派出所、物业公司等共同参与,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公租房小区面临的大事难事,对议定事项建立工作清单,限期督办。

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制度,首先得到解决的就是公租房的公共服务配套问题——统筹分散在各部门的优质公共资源,向这两个小区倾斜配置,让公租房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目前,两个小区配套有幼儿园5所、中小学6所,医疗机构、超市、公交车站、轨道交通等设施齐全。

从开州到南岸务工的欧阳汗青一家是江南水岸公租房小区的居民,与毛朝芬这样的城南家园居民最初的感受不同,让欧阳汗青决定申请公租房的最大因素,就是两个字——方便。从开州来南岸打工这些年,欧阳汗青一家租过房,也住过园区宿舍,直到2019年终于在江南水岸小区安了家。

“每个月700多元的房租和物管费比在外租房要便宜,更重要的是方便”,欧阳汗青说,在园区宿舍时,孩子要搭车上学,住进江南水岸后,步行10分钟就到校了。2021年6月,南部公交还开通了3101“小巷巴士”,直达刘家坪轻轨站,打通了江南水岸公租房居民及周边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当初困扰毛朝芬的买菜问题,在2013年7月我市首个公租房标准化菜市场入驻后就得到了改善。而在十年后的2022年9月,城南家园综合菜市场正式开业,这个经营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综合市场,让周边近30万居民的幸福指数都得到了提升。

2022年11月19日,城南家园主水管道突然爆裂,使四个组团3万多居民的用水受到影响,党建联席会议统筹调动了市政、住建等多个部门力量,仅用4小时就完成了一般需要3天才能完成的维修任务。

一张服务清单回应民生需求

在城南家园六组团出入口的一侧,有一个由一张椅子、一把剪子、一个镜子组成的理发店,店主正是毛朝芬。“理一次头发五元,在这儿快七年了,没涨过价。”毛朝芬说。

南岸区强化公租房网格化治理,统筹政法、民政、应急等区级部门下沉到基层的资源,按照一楼栋设置一名网格员的原则,将城南家园公租房片区划分为85个网格、江南水岸公租房片区划分为46个网格,实现公租房网格管理全域覆盖,同时建立社会治理、平安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民生需求项目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清单,对清单问题统一做好采集建档、分流交办、事件上报、检查督促、结果反馈等工作,实现网格问题“一单清办”。

毛朝芬便是“一单清办”的直接受益者。

2016年,毛朝芬的丈夫因为脑梗只能赋闲在家,毛朝芬要照顾丈夫和女儿,家庭没了收入来源,每月还要支付几百元的医药费。毛朝芬所在楼栋的网格员张欣得知了她家的情况,“我们马上建档上报,与社区联系,商量如何帮她渡过难关。”张欣回忆,由于毛朝芬需要在家照顾丈夫和女儿,所以一般的工作岗位并不合适她,在了解到毛朝芬有理发的手艺后,他们决定为她在城南家园六组团出入口设置一个“爱心摊位”,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为居民理发,这样毛朝芬既有了自由的时间可以照顾家庭,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社区居民也得了实惠。毛朝芬这一干就是七年,每天能接待20名左右的居民,每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此后,爱心摊位成为了解决困难居民就业的路径之一,如今,在辖有城南家园六七八组团的中一路社区,共有八个像毛朝芬理发店一样的爱心摊位,为公租房里有手艺但家庭困难的居民提供了一条谋生之路。

区住保中心主任张雪宁介绍,公租房小区居民既有本地住房困难家庭,也有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者,多为低收入和困难群体,其中还有部分失业人员、残疾人、劳释人员等,针对不同群体对教育、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需求的差异,在日常的上门走访中,网格员们将了解到的居民实际困难和需求纳入管理服务工作清单中,街道社区以及有关区级部门携手合作,回应居民需求。

针对就业困难人群,除了爱心摊位,街道还设置了公益性岗位、搭建“众创空间”提供创业就业培训。家住城南家园的何志芬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社区对她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技能培训,并在城南家园夜市为她安置了水果摊位,解决了她的生活困境。

72岁的孤寡老人王先亦独居在江南水岸,网格员们除了定期上门看望,还鼓励老人参加社区活动。现在,王先亦每天下楼打打太极拳,跳跳广场舞,与邻居们散步聊天,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文艺演出。

去年,城南家园针对老年人需求,突出助餐功能,在小区打造了270平方米的社区食堂,让小区老年人低价吃到热乎可口营养的饭菜。

一个数字警务站改善治安状况

下沉到每个楼栋的网格员们构建起了公租房小区网格服务体系的基础,而创建于2021年的数字警务站,则依靠大数据,为网格服务体系的智能化赋能。

今年春节假期的一天,城南家园公租房小区的几位居民在小区里“捡”到一个孩子,立即报了警。城南家园数字警务站根据视频轨迹分析,很快就精准定位到了孩子的家。当民警把孩子送回家后,孩子父母大吃一惊。原来,小两口带孩子出门时边走边看手机,谁也没注意到跟在后面的孩子丢了。

天文派出所所长陈伟介绍,城南家园公租房“数字警务站”的数字化程度是重庆基层警务单元中最高的,该平台以区住建委配租数据库为基础,涵盖了转租、空白房屋、水电气等房屋信息;涉案、涉稳、涉毒等特殊人群信息;车辆违停、高空抛物、电动车进楼等物管信息,并适时动态更新。

“现在一旦有可疑人员来到城南家园,系统就会发出预警提示,提醒我们警方注意;如果有犯罪嫌疑人出现,我们更是可以第一时间出击进行抓捕;同时针对独居老人、学龄前儿童等需要关爱的群体,我们也会强化研判和动态看护,一旦发生意外就会第一时间提供帮助。”陈伟介绍。

通过“数字警务站”,城南家园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据统计,自数字警务站投用以来,城南家园各类案件的发案率下降了10%,安全事故发生率更是下降了30%。

一本“吐槽”台账消化矛盾纠纷

在城南家园住得越久,毛朝芬对小区的好感和依赖与日俱增,但考虑到毕竟不是自己的“家”,毛朝芬在交房租时还是选择了一季度一缴,但今年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毛朝芬一家彻底决定扎根公租房。

“我要反映一个情况,邻居家小孩把我女儿的手机弄掉了!”今年8月初,毛朝芬的邻居王艳梅来到四组团“居民说事吧”反映,女儿的手机被邻居小孩在玩耍中掉进了小区化粪池的缝隙里,但现在邻居一家不愿意赔偿,双方为此吵了起来,闹得很不愉快。一部手机千余元,对王艳梅来说,不算是小钱,况且女儿平时也需要手机上网学习。很快,“说事吧”的调解员把双方家长请来坐到了一起,经过调解,邻居一家同意按手机折旧价赔偿王艳梅500元,两个邻居握手言和。

“居民说事吧”是由南岸区住房城乡建委牵头,与城南家园小区的物管方新大正物业公司一起,为搭建公共议事平台专门设立的。在“说事吧”,各事权单位、居民代表每月定期“议事”,收集反映居民的诉求,建立工作台账,共同解决邻里矛盾纠纷。2021年“居民说事吧”开“吧”以来,及时化解邻里纠纷、家庭婚恋纠纷、合同劳资纠纷等2000余件,实现了“民转刑”案件“零发生”。

“每个居民的‘小事’在这里都能得到重视”,从邻居那里得知这件事的毛朝芬对公租房彻底改观,“这不比自己买的小区房住着还要踏实和顺心吗?”从那以后,毛朝芬和丈夫商量决定,今后交房租,都一年一交。在毛朝芬看来,这不仅是日常少了一件事,更是对公租房的肯定。

一个共治共享的“家”

2020年,区住保中心设立了“周五群众参管日”,每周有1—2名志愿者租户为办理公租房相关业务的群众进行答疑解惑;2021年,城南家园公租房小区“集水润绿”地下水改造利用工程投用,除了部门投入与社会资助外,居民也自筹了部分资金;今年夏天,城南家园成立了睦邻巡逻队,20余名居民自愿报名,定期在小区走访巡逻;不久前,城南家园公租房小区公共区域地面破损,居民们自发捐款进行维修。

从需要催缴,到收取率100%,再到居民自发出钱出力维护小区,从被管理的对象,到主动参与自治,公租房已经成为了居民们的“家”。租金和物管费收取率,是衡量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指标。据民调显示,近年来南岸公租房片区居民满意度呈逐年提升态势。

经过10年探索,2022年以来,南岸公租房“135”治理模式逐渐成型——“1”即党建联席会议统筹,“3”即智慧平台、网格体系、多元服务3种方式赋能,“5”即物业服务优化、家园环境美化、关爱帮扶深化、矛盾问题消化、文明素养升华5大行动破难。这两年,两个小区100%租金收取率、99%物管费收取率的背后,是“135”模式取得的积极成效。

日前,在2023年创新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经验分享交流暨长春现场会上,南岸区“135”治理模式破解公租房治理难题入选人民网发布的“2023创新社会治理年度案例”名单,成为重庆市唯一入选的案例。

(本报记者 王宁 陈思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政策问答

数据开放

新媒体
矩阵

营商环境

数字人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