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商业资本对文化空间的深度介入,“阅读+”模式蔚然成风。书店不再只是书店,而是融合咖啡、文创、展览的“生活方式集合体”;图书馆不再只是静读之地,而是成为网红打卡、亲子娱乐的“城市会客厅”。阅读的边界被不断拓宽,但与此同时,阅读本身的核心价值——深度思考、精神沉浸、知识沉淀却正在被消解。当“买书即阅读”“打卡即阅读”“拍照即阅读”成为流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阅读的精神属性是否正在演变为浅表化的文化表演?
阅读+消费:
从场景拓展到体验异化
在商业逻辑的推动下,阅读空间的功能被不断叠加,甚至本末倒置。例如:不少网红书店的“拍照优先”逻辑:不少标志性的“书墙”“镜面长廊”成为社交媒体的热门打卡点,但真正坐下来读书的人寥寥无几。不可否认,这不失为吸引更多人走进阅读空间的有效手段,但当此类行为愈来愈喧宾夺主时,消费者购买的不再是知识,而是“在书店”的符号化体验。
再比如部分图书馆的“去阅读化”趋势:部分城市图书馆增设儿童游乐区、咖啡吧、文创市集,甚至举办喧闹的市集活动。阅读环境被娱乐化,深度阅读所需的安静与专注被“稀释”。
又如,知识付费平台通过“十分钟听完一本书”“一篇干货摘要掌握核心”,将复杂思考过程碎片化、速食化,读者在浅尝辄止的快感中逐渐失去深入阅读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将“阅读”降维成一种可量化、可展示、可消费的行为,把“场景拓展”简单理解为“体验提升”,而忽略了阅读的本质是私密的、沉浸的、非功利的精神活动。
阅读娱乐化的深层危机:
从“深读”到“浅尝”
当阅读被过度场景化和消费化,其负面影响可能逐渐显现:造成认知惰性的养成,快餐式阅读让读者习惯被动接受“二手知识”,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造成文化消费的符号化,人们更愿意为“在书店喝咖啡”付费,而非真正购买和阅读书籍;造成公共阅读空间的失焦,图书馆、书店的核心功能被模糊,沦为商业引流工具。造成文化生活的表演化,“在书店拍照”“完成阅读打卡”成为社交货币,阅读本身作为一种个人精神建构活动的意义被稀释,阅读变成了可展示、可消费的身份象征。
例如,某些平台发起的“读书挑战”,参与者比拼的不是阅读质量,而是“一年读100本书”的打卡数量,这种量化考核不仅无助于提升阅读素养,反而助长了浮躁的阅读风气。某些平台更催生大量“读书博主”,这些自媒体账号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千篇一律的“鸡汤式”文句配以所谓INS风照片,催生大量模式化、套路化的“读书分享”,而算法推送又形成一定的信息茧房。
应对之道:
回归阅读的精神本质
要扭转阅读消费化、浅表化的趋势,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协力。
政府导读:倡导真正有利于深度阅读的公共空间规划,应明确设定安静阅读区、深度阅读区,不引入过多无关商业业态。制定阅读空间运营的指导性规范,确保阅读功能不被弱化为商业配套设施。
市场培读:探索商业与阅读的理性边界。书店、知识平台在场景融合时,应以提升阅读质量为核心,而非追求表面流量。如引入会员制深度读书服务、举办高质量读书会,而非仅靠文创、咖啡盈利。
社会爱读:倡导“慢阅读”“深阅读”的文化风尚。鼓励开展深度共读活动、主题研讨沙龙,引导公众重新认识系统阅读的重要性,抵制浮躁的“知识速食”。
阅读从来不是为了展示、打卡或者消费而存在。它是一场个体与世界对话的旅程,是内心精神空间的拓展。社会既需要热闹的消费场景,也需要安静的阅读角落。
未来的阅读空间建设,应以尊重个体精神成长为最高原则,在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上共同发力,使阅读重新成为一种自然、日常且深刻的文化实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社会注入持续学习、独立思考的深层动能。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