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正在为患者佩戴脑电采集器做准备。
医务人员操作脑机设备为患者治疗。
用意念唤醒瘫痪的肢体,这样的“科幻片”场面正在真实上演。近日,由南岸企业研发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取得了重庆脑机接口领域的首张医疗器械注册证,意味着这项技术正式进入到临床,将帮助脑卒中患者实现康复。
9月9日下午,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中心脑机接口康复治疗室内,38岁的脑梗死患者孙涛正在利用脑机接口技术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孙涛头戴类似耳机的脑电采集器,手臂上连接着电刺激仪器,面前电脑的动画场景中,一条条小鱼正在游弋,跟着屏幕上出现的“抓鱼”指示,孙涛缓缓捏掌,顺利“抓住”一条小鱼。治疗师符双娜在旁鼓励:“对,就是这样!一定要努力想,用意念来控制。”符双娜说,别看这个动作对普通人来说很寻常,但孙涛刚开始训练时,完全瘫痪的右手根本不听大脑的“使唤”,而现在,他已经能顺利做出抓握等动作。
孙涛使用的这套“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由重庆云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公司总经理张哲毅介绍,临床上对于脑卒中等神经损伤疾病,传统治疗多采用电刺激疗法和运动疗法。电刺激疗法通过植入电极,运用计算机、单片机的程序实现对外骨骼的控制,或检测患者的表面肌电信号作为驱动外骨骼的指令。而植入电极,不管是全嵌入式、半嵌入式都需要进行开颅手术,对患者身体条件、医生技术能力等有比较高的要求,同时还存在麻醉风险以及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风险,后期高昂的养护成本也让部分患者望而却步。运动疗法则侧重于肌肉而非神经,难以高效地激活神经系统的内在修复机制,“治标”多于“治本”。而脑机接口治疗康复训练系统通过佩戴在患者脑部的非侵入式仪器采集脑电信号,再通过解码翻译转为特定指令,让患者用“意念”驱动电刺激仪刺激瘫痪的肢体。“这就相当于帮助患者搭建了一条体外的神经通路”,张哲毅介绍,系统还设计了一系列可视化、游戏化的训练,为患者提供新的人机交互手段,患者在“意图——努力——及时反馈”的闭环中,形成“脑——机——肌”协同交互,“通过前期临床试验,这套系统不仅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也使患者的康复周期缩短了33%”,张哲毅说。
“今年2月刚到市五院做康复治疗时,孙涛肌力评估为1,双腿完全无法站立,右手也没有办法握住东西,经过两个疗程共80次的治疗,他慢慢从能动一根手指到能抬手握拳,再到能扶着栏杆站起来,现在已经可以扶着东西缓慢行走,‘失灵’的右手也有了知觉。”符双娜说,肌力为0~1级的患者用传统治疗方法很难进行有效主动运动,通过脑机系统,则可以解决“没有动作就无法训练”的难题,让患者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打破“有心无力”的失望感,提升信心和康复动力,用“意念”和积极心态促进康复效果。
“感觉被电到了,手臂有反应了!”孙涛这样形容他第一次使用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的惊喜,“只要努力想像自己能动,我就真的能动,这台机器带着我从瘫痪走向自由。”
“目前,全国仅有重庆、湖南、山东地区的企业持有脑机接口康复设备医疗器械证。”张哲毅说,本次取得脑机接口康复设备医疗器械证,将对提升区域脑科学诊疗水平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未来,脑机接口康复训练还有望纳入医保,真正使其从“高端技术”变为“普惠医疗”,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切切实实的技术红利。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