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涛正通过“抓鱼”游戏进行康复训练。
讲述人:
脑梗死患者 孙涛
我叫孙涛,今年38岁,是一名脑梗死患者。每周我都会去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中心的治疗室里“抓鱼”:我头戴像耳机一样的脑电采集器,手臂贴着电刺激仪,盯着电脑屏幕里游来游去的小鱼——跟着“抓鱼”的提示,我在心里使劲“想”:抓住小鱼!捏紧拳头!下一秒,右手真的缓缓收拢,屏幕上的小鱼被我稳稳“抓住”,治疗师符双娜在旁边笑着喊:“对!就是这个劲儿!”
谁能想到,半年前的我,连动一根手指都做不到。
从“瘫在床上”到“扶栏行走”:
我的康复,靠“想”出来
今年二月刚到医院做康复时,我的肌力评估只有1级:双腿像灌了铅,根本站不起来;右手耷拉着,连最轻的杯子都握不住,医生说“传统疗法很难让你主动动起来”。那时我特别绝望,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就困在病床上了。
直到治疗师符双娜给我介绍了“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她说这是南岸企业研发的,刚拿到重庆脑机接口领域第一张医疗器械注册证,不用开颅,靠“意念”就能进行康复训练。第一次试的时候,我半信半疑:“光想就能动?”结果仪器刚戴上,我在心里默念“抬手腕”,手臂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电流感,手腕真的颤了一下!我当时又惊又喜:“感觉被电了一下,有反应!我的手臂有反应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套系统是重庆云脑医疗研发生产的:头上的采集器能“听”到我大脑的信号,解码后传给电刺激仪,相当于给我搭了条“体外神经通路”;屏幕上的“抓鱼”“搭积木”游戏不是玩,是让我在“想动作——努力试——马上有反馈”里练反应,慢慢让大脑和瘫痪的肢体“重新连线”,从而让我的身体慢慢动起来。
现在我已经练了两个疗程,从能动一根手指,到能握拳抬臂,再到扶着栏杆站起来,现在能扶着东西慢慢走了——右手也有了知觉,碰到温水也能感觉到热,这在半年前,我想都不敢想。
为啥选它?
没开颅,却比传统疗法更有疗效
医生给我介绍过,以前治脑卒中,要么是开颅植入电极,又危险又贵,术后还怕感染;要么是练肌肉,治标不治本,很难激活神经。但我用的这套不一样:不用开颅,戴个“耳机”就行,没遭开颅的罪;不是只练肌肉,是盯着神经修,前期临床证明,用它进行康复训练能比传统方法快33%。
我的治疗师告诉我,目前,全国只有重庆、湖南、山东的企业拿到这种设备的医疗器械证,咱重庆的技术,真的给我们这些患者带来了福音,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
我的心愿:
盼着它进医保,让更多人靠“意念”站起来
现在每次康复训练,我都特别使劲儿——不为别的,就想早点自己走路,能给家人搭把手。我问过治疗师,以后这技术能进医保不?她说正在努力,想让“意念康复”不再是“高端技术”,让像我一样的患者都知道并且用得起。
说实话,生病后我才知道,脑卒中让多少人跟我一样“有心无力”。但现在我信了,靠着咱重庆自己研发的技术,靠着“想动”的劲儿,真的能重新站起来。
希望以后,更多瘫痪的病友能像我一样,戴上那个“耳机”,在心里喊一声“动起来”,就能真的握住拳头、迈开步子动起来。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