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查维护员正在通过无人机对融侨立交桥进行全方位巡检。 记者 崔景印 摄
一件工作马甲,一壶凉白开,两个工具箱,就是刘乐德工作的全部家当。
下午3点,融侨路高架桥,近40℃的高温把路面烤得发烫,空气也被“焗”得变形,各式车辆呼啸而过。
“准备工作已就绪,可以开始工作……”
刘乐德说完指令,他的搭档王俊就开始遥控无人机飞向桥墩缝隙进行云端“把脉”,了解高架桥的“健康状况”,而刘乐德则一边记录探测点位和具体情况,一边用望远镜辅助检查。一旦发现桥体开裂、锈蚀等异常情况,他们会立刻上报,与桥梁检修专业人员一起商讨下一步“治疗方案”。
飞檐走壁的“蜘蛛侠”、悬丝把脉的“千里眼”、驻守云端的特殊工作者……他们是心系桥梁长寿与否的“桥梁医生”,也是助力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城市建设者。
回望
曾是飞檐走壁的蜘蛛侠
邓力嘉从事桥梁、隧道、公路检查维护等工作15年了,虽然现在已经不在一线工作,可回想起最开始工作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
“以前没有那么先进的仪器,我们就只能靠一双手、一双脚、一双眼,去摸、去看,去不到的地方怎么办呢,就用登高车爬到桥肚子里去确认现场情况。”
“蜘蛛侠”成了他们茶余饭后对自己工作最形象的戏称。
“爬高上低是我们的家常便饭, 危不危险还是次要的,严谨是这个工作的生命,它关系着桥梁的生命,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命。”邓力嘉说。
每次出任务,邓力嘉和搭档们各个地方都要亲自走一遍,看一看,桥面平整度如何、连接处是否处在安全距离、桥墩是否存在开裂或其他“病灶”,详细记录检测部位的基本情况,再开着作业车慢速复查一遍,遇到高处存疑部位,他们会搭上高空作业车进一步探查。工作的特殊性让每一位“桥梁医生”都早早掌握了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严谨行事的基础技能。
“你刚刚一直在说我们是‘桥梁检修员’,这我可要纠正一下,我们是‘桥梁巡查维护员’,检查、维护都可以,但是维修还需要更加专业的仪器和人员来共同开展。”邓力嘉笑着告诉记者,“桥梁医生”的严谨作风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因为每一位“桥梁医生”的严谨,才保证了千家万户的出行平安,守护得了平安喜乐的万家灯火。
变身
“云端千里眼”成最趁手的兵器
“桥墩子那被爬山虎挡住了,我看不清,飞过去看一下吧,”刘乐德对王俊说。
如何“飞”?工具箱打开,无人机检查设备闪亮登场,成为“桥梁医生”们最趁手的“把脉悬丝”的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城市的桥梁每天承载数以万计的车流量,虽然会定期对桥梁进行身体检查,然而一些安全隐患却是难以预测的,一条细微的裂纹也有可能成为日后的祸根。现在,利用无人机能无死角检测桥梁细枝末节的实时状况,大大提高了精确性、安全性、实用性。
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无人机机身小、速度快,还能够定点悬停观测、自控飞行,并通过网端实时传输画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同时,一个操作器、一部手机工作人员就可以完成检查作业,使用成本也远低于搭架高空作业车。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纯人工检查的话时间是无法预估的,使用无人机之后,每座桥梁的检测时间大概30分钟就可以完成,大大缩短了作业时间,精度也会更高。”王俊说。
“有了无人机,我们就像有了‘千里眼’,检查的范围更细致,结果也更准确了。”刘乐德兴奋地向记者介绍。
发展
集聚智慧化专业化的新生力量
有新技术,必然就要有相匹配的创新人才。
据邓力嘉介绍,区城市管理局南岸区市政设施管理处负责全区所辖范围内100余座桥梁的日常检测和维护工作,一线巡查维护员现有31人,像刘乐德和王俊这样的青年人才占了一半。
“青年人具备更专业的理论知识,更熟练的技能技巧,桥梁巡查维护这种专业领域更需要相对应的专业人才。”邓力嘉说。创新才能发展,术业更有专攻。据他介绍,目前区城市管理局相关岗位的招聘已经有了更细化的专业和技术层面的要求,除此之外,部门内部还定期开展“标兵课堂”等技能比拼和培训活动,以此提升整个团队的业务水平,更好守护市民出行平安。
“年轻人就应该多磨炼多学习,这个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而且能够守护大家的出行安全,我觉得很有意义。”谈及为什么会选择这份工作,刘乐德跟记者分享道。
八月的重庆,烈日炎炎,下午三点,正是阳光毒辣的时候,记者在采访当天看到,刘乐德和王俊身着橙色马甲,不断在车流中穿行,变换更好的位置方便检查桥梁,经过一上午的暴晒,桥面温度已高达48℃,他们脸上淌着汗操控着无人机,无暇欣赏高处的风景,眼里只有一座座桥的健康平安。 (记者 闵子)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