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区河流治理见成效,图为长江流域纳溪沟段(南岸区)。 记者 郭旭 摄
(记者杨雪婷)春意正浓,暖阳高照,不少市民纷纷来到长生河边踏青游玩,草长莺飞,绿醉春烟。
如今的长生河水质好了,环境越来越美了,已成了居民散步休憩的好地方……这样美丽的画卷,将随着南岸碧水行动的持续开展,得到更加完美的诠释。
近年来,我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源头治理、工程建设、综合治理等措施,全面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努力打造天蓝水清的宜居环境。
严把源头治污关确保市民喝上放心水
“七十年代淘米洗菜,八十年代洗衣灌溉,九十年代鱼虾不在”。上世纪末,人们用这样的顺口溜来描述水质的变迁。如果说节能减排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很远,那么能让老百姓直观感受到环境变化的,除了空气就是水质。
据了解,我区现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4个,其中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个(长江黄葛渡),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3个(玄坛庙、明月沱、迎龙湖水库)。长江黄葛渡水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稳定保持Ⅲ类,达标率为100%,长江明月沱水源地、长江玄坛庙水源地、迎龙湖水库水质均达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满足其水域功能要求,水质达标比例达100%。
一直以来,我区在保护饮用水源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加强水质监测、严格管控污染源等措施,对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和水功能区定期开展水质监测,使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与此同时,我区还切实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重点,加快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等一批重点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
今年,我区还将持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保证城市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保持Ⅲ类,达标率为100%,确保市民用上干净水、喝上放心水。
严把黑臭水体整治关让碧水长流
整治黑臭水体,是治水兴水、靓丽环境、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
刘霞从小在长生河边长大,“小时候河水清澈,后来各类污水、畜禽(水产)养殖的污染,让长生河面垃圾漂浮,河道堵塞,河水也发出阵阵恶臭。”她告诉记者。
去年,我区将长生河雷家桥——乐天大桥段的消除黑臭,纳入长生河流域综合整治项目中。综合整治全程29公里,主要建设内容为:水利和补水工程、排水优化工程、园林景观工程及公用工程。现已完成长生河黑臭水体治理,包括长生河示范段浮萍、水葫芦和生活垃圾的清漂工作,河道沿线已征用土地菜地整治以及绿地恢复,整改沿河雨污水混排口12个,完成东侧截污干管工程1.1公里建设,有效控制点源污染,水体质量明显提高。
长生河黑臭水体整治只是我区黑臭水体整治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我区制定了《南岸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和预防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工作目标、实施步骤、责任分工及保障措施等,并严格按照编制方案督促各项目业主细化整改措施,完成了长生河、纳溪沟、白沙河和小泉支流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基本消除黑臭,各业主单位建立了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管护,巩固整治成效。
据悉,今年我区将全面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并建立长效机制,查漏补缺、严控污染源头,活水补给、增强水流动性,生态修复、提升自净能力,实现长制久清。
严把教育引导关筑好社会监督防线
为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和环境监测现代化装备水平,区执法支队全部配备便携式手持移动执法终端。全区327家工业企业持证排污,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全覆盖,通过落实排污许可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对排污单位环境管理,提高了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意识。
此外,我区还建立了完善的环境信息发布体系,在门户网站等平台定期公布水环境质量状况,督促重点排污单位依法向社会公开发布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浓度,主动接受监督。同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环保监督机制,公开曝光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充分发挥环保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作用,限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的环境问题。结合居民住宅用水一户一表改造等开展了一系列小区节水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百姓安全用水、节水意识,对促进人水和谐的良好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