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舒,区公安分局涂山派出所友于里社区民警,2020年11月转业参加公安工作。任社区民警以来,刘舒始终坚持从小事做起,创新“三微”工作法,解决群众实际困难8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100余起,服务独居老人30余人次,有效解决了以往存在的社区治安乱、矛盾纠纷多、群众意见大等治理难点、痛点、堵点。她用“微警务”撬动了“大治理”,探索出一条社区警务工作的“友于里路径”。
党建扎桩治理结网
打造“微治理”新格局
友于里社区仅0.35平方公里,但涵盖有入住率高的小区、老年人集中的老破旧危房群、基本无人居住的待拆迁房和部分商户,人员结构复杂,部分地区是民宿和“网红打卡”的主要活动场所。
为提升社区治安防控水平,刘舒积极策动社区党支部,探索开展社区“微治理”。一方面,根据社区地理分布、群众结构等情况合理划分7个网格,充分发挥社区老党员、退役军人、社区工作者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按照“谁熟悉谁牵头”的办法,常态收集社情民意和案件线索,延伸巡控触角,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目前,已形成以社区警务室为核心、社区党支部为纽带、网格为支撑、社区工作者为骨干、老党员和退役军人等志愿者为补充的组织架构,结合“一标三实”信息采集,使影响居民安全感的顽固性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另一方面,她科学组建“信息共享群”“微治理群”等工作微信群10余个,让社区居民全部“进圈入群”,定期在群中发布治安动态、预警防范信息、意见建议,使微信群成为联系群众的“网上警务室”。不仅如此,她还积极发动群里的网格员、老党员引导群众发言,用“群众自己的话”讲道理、摆事实、说政策,用“小举措”撬动“大效能”,有效提升警务工作质效。
目前,一批过去的“老扯皮”“闹筋者”已成为社区警务工作的有力支持者,真正实现了“党建扎桩·治理结网”,打通了基层警务工作的“最后一米”。
线上线下联动调解
开辟“微调解”新路径
友于里社区是涂山镇的老社区,留守老人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加之不少小区、楼栋彼此独立,引进物业难,管理服务跟不上,车辆乱停乱放、商户餐饮污染、上下水管跑冒滴漏等问题突出。为做好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刘舒探索走出“微调解”路径,把“三调合一”机制搬进微信群,让政法、司法、信访等相关职能部门“进群解惑”,既解决了基层民警调解非警务问题“讲不透”“管不住”的情况,又避免了现场调解可能出现的“衙门化”“不接地气”等问题。群众拿起手机就能问,民警第一时间就能答,有效提高了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的预见性、前瞻性、针对性和权威性,形成“多方参与、联动联调、矛盾多源、化解一源”的格局。
此外,她还推动柔性调解、深层治理,把“周五工作法”作为一个品牌打造。以社区警务室为平台,每周五集中一个时间段,协调社区综治委员、人民调解员、社区法律顾问等资源力量,对本周重难点矛盾纠纷进行集中攻坚,让矛盾对象“带着纠纷来,化解纠纷走”。“周五工作法”实施以来,共开展法治教育12期,受众3000余人,调解重难点矛盾纠纷11起,成功率100%,走出了一条“线上线下·联动调解”的“微调解”新路径。
靠前一步更有温度
开启“微服务”新模式
友于里社区最大特点就是独居老年人多,伤残人多,占社区常住人口11%左右。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反诈意识,预防和减少电诈案件发生,刘舒探索警务“微服务”工作模式,采取“点对点+铁脚板”方式,大力推行反诈“三千”工程,即“千方百计见面说、千家万户挨个说、千言万语反复说”。近年来,刘舒徒步3000余公里,走完社区2000余户居民,“点对点”见面宣传反诈完成率达96.2%,见面劝阻成功率达100%。
针对社区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刘舒在微信群开展“微警务马上办”活动,主动上门帮助老人、残疾人处理相关警情1000余起,实现社区安全事故、刑事案件“零发生”。通过“靠前一步·更有温度”的“微服务”新模式,实现了社区民警人人知晓、社区警务人人支持,群众满意度长期在98%以上。(本报记者 杨雪婷)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