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呵护城市的底蕴和根脉,截至2023年10月,南岸区不可移动文物134处,单体历史建筑255栋,如何加强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活化利用,让历史建筑在保护中“活起来”“火起来”,不断提升历史文物对于城市的时代价值,为此,南岸区一直探寻建筑的有限生命与城市的无限未来。
龙门浩老街
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
下浩里
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
历史典故
北宋嘉佑元年,时值初秋,皓月当空,川江之上,一叶轻舟,顺流而下,忽见长江主流南岸段一条顺江巨大石梁被巧夺天工劈开,可容船只进出浩内,轻舟之上,自嘉州乘船东下赴汴京赶考的青年苏轼脱口而出,“字水见宵灯,龙门藏皓月”,就此为千年之后的山城网红打卡地命名——“龙门浩”。
从“不拆”到“大锤”
2017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带着团队,沿着故宫文物南迁路线一路走访考察,计划在西南地区建立一座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
当一行人来到南岸区安达森洋行旧址,看到保存尚好的老房子,及当年存放过文物的仓库外墙上的“不拆”两个大字,十分动容,于是决定把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建在重庆南岸。
“这可能是南岸区在文物保护过程中最大的一次受益。”南岸区文管所工作人员黄和然说。
的确,“不拆”两个大字换来了“故宫”这面金字招牌,在故宫博物院、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的共同推动下,经过文物建筑修缮、周边环境改造、多元业态呈现,安达森洋行旧址片区的8栋建筑打造成为了“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该项目也被确定为市“两江四岸”核心区重点项目,并纳入南滨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进行重点打造,项目一期建成投用后立即成为重庆市民、外地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
一个街区,凭借一处历史建筑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一跃成为热门景点,南滨路的建设者、决策者们被这一现象级的案例打通了“任督二脉”。
南岸坐不住了,因为这样的历史建筑在南滨路星罗棋布。
一时间,弹子石老街、龙门浩老街、下浩里等百年老街的修复重建被提上了日程,围绕着历史建筑实现现代价值的命题,开始在南岸征集答案。
其中一个答题人,大家都称呼他“王大锤”,他负责运营的下浩里在今年5月,依托老街历史文化挖掘,已经完成了90%的招商入驻,这里也逐渐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
王大锤笑谈,“我的名字叫王诗涵,社交账号昵称叫做‘王大锤’,同行和媒体朋友都习惯了叫我的网名,‘大锤’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似乎一点不搭调,甚至有些违和,但是我确实从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中看到了城市发展的未来,或许我们锤开的是一条文物保护和产业发展和谐共生的新路子。”
从“死守”到“活用”
实际上,这些历史建筑在文物保护领域有一种专业的称谓——“不可移动文物”。
“文物不可移动,就意味着文物保护工作者得移动起来。”黄和然说,全南岸区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巨大,分布很广,日常巡查工作压力很大,夸张地说是“一月巡两次,一次半个月”。
而这仅仅是维护的人力成本,记者从南岸区文管所了解到,今年全南岸区用于历史建筑维护的资金将近1300万元,而这些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家、市级专项经费。
一位曾经的南滨路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7年自己也一起参与了单霁翔院长考察的陪同工作,他说:“那两个‘不拆’的大字也是无奈之举,人手不够,不能每天巡查,又怕施工单位误拆,所以才写下的。”
“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成本,守护几座冷冰冰的历史建筑到底值得吗?”采访中,这位工作人员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对于这个疑问,王诗涵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求解。
据了解,下浩里有法国永兴洋行、武昌中华大学旧址、合记堆店、白理洋行、温家院子、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和中国银行国际部旧址等10余座历史建筑,并依托这些历史建筑逐步恢复历史原貌,按照“原址原建、原面积、原高度、原风貌”四个原则,尽可能还原构成老街整体建筑及街巷肌理,对原有85栋房屋建筑进行设施优化,最终呈现了75栋,其中:加固修缮38栋,整治更新37栋,建筑风貌集开埠、抗战等重庆地域文化特色为一体。
“合理合法地利用历史建筑,不仅起到了保护这些建筑的目的,也让这些冷冰冰的建筑焕发了新生。”王诗涵说,“有了人的活动,建筑物才真正有了生命力。”
问题似乎在南岸找到了答案。王诗涵介绍,在利用历史建筑上,我们一直尊重在地文化,并在建筑物上做相应的文化叠加,打造消费场景,比如比利时大使馆旧址就按照建筑的历史开设了一家比利时餐馆。
在龙门浩老街,以美国使馆别墅群旧址打造的既下山民宿旺季房间达到了3000多元一间;以美国使馆酒吧旧址打造的龙门七号火锅也生意兴隆;在下浩里,以米市街仓库旧址打造的北欧时光家具店也拥有独特的历史印记……
从“独撑”到“双赢”
在南滨路,依托历史建筑兴起的老街,在2023年共举行艺术策展等各类活动近300场,包含设计论坛、艺术展、摄影展、画展、音乐会,吸引近50万人参与,8000万次媒体曝光。
来自南岸区文旅委的消息,近年来,南岸区一方面发掘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另一方面也着力发掘建筑物的社会价值,以其赋能文旅产业、文创产业,推进增强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的保护共识,同时也创造经济价值。
不仅如此,辖区街道也积极参与到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中来,把这些历史资源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深度参与涉及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城市有机更新改造建设、市政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停车设施建设、公园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
龙门浩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活用历史文物将进一步促进政府动用社会力量众筹资金用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激发历史建筑在活化利用中的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同时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报记者 曾臻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