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老旧小区蝶变。
新与旧交融向前,迎来新生与发展。
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进程中,南岸区住房城乡建委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模式与思路,形成以文创赋能、共建共享、基层治理、商业联盟、功能拓展为特色的五大改造路径,切实落实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和基层治理支撑工程的重要属性,在全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效应,积累南岸经验,展示南岸贡献。
2019年以来,南岸区按照利民为本、便民为基、惠民有感的工作原则,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截至目前,累计改造老旧小区334万平方米,惠及居民4.1万户,着力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造出一批国家级、市级示范项目。老旧小区的文艺范、烟火味、安全感、便捷性极大提升,居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示范作用持续显现。
“文化+” 改出文艺范
区住房城乡建委注重文创赋能,充分发挥文创艺术对人气聚集、新业态繁荣、城市界面提升所带来的“四两拨千斤”作用。
吸引流量聚能
通过对文创鼎力支撑、精心创作,留住本地人,吸引外来人,孕育老旧城区聚集人气、提振消费的新地标。打造全市首个老旧小区改造城市IP“超级80”,高峰时期每天可吸引万余人次打卡;“黄桷垭老街”荣获“天上街市”称号,累计吸引游客300万人次。
挖掘文化潜能
深挖地区内涵、厚植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将自然人文特色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以文创植入还原城市本质、提升城市界面,实现“老社区”与“新城市”的无界融合,赋予城市更新更多可能性。实施美丽画廊计划,打造了“玉兔望月”主题景观、“烟火人家”老重庆壁画墙、《码头闲茶话沧桑》诚信巷等文创打卡地30余处,让老城区重现“青春美”。
升级空间功能
以功能性设计、场景式体验、主题式提升升级空间功能,致力于服务消费、吸引消费、创造消费。秉承“功能设施艺术化、艺术作品功能化”的原则,在设计人行道护栏、树池、隔离桩等方面,注重艺术与商业外摆消费、日常休憩功能结合,累计服务消费10万余人次。改造闲置空间、荒废绿化地、围墙、边坡、土坡、院坝等消极空间44处、2.5万平方米,丰富居民改善型生活需求设施。
代表项目及特色
“超级80街”:留存八零年代记忆的“露天博物馆”
长江村:呈现长江电工百年历史的“怀旧小区”
龙门路片区:龙门浩历史文化与南滨路时尚生活共融的文旅街区
黄葛古道与黄桷垭老街、敦厚坡老街:贯通形成“一道通古今”的南山风景线
“消费+” 营造烟火味
此外,南岸区以“微更新”“微手术”的手法活化老旧小区闲置资源,聚集人气,致力改变老旧小区“人去楼空”的沉静状态,实现增加投资、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目标。
带活社区业态
老旧小区改造中充分引入社会主体参与,通过“内改”和“外引”,建立“商业联盟”,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引入东原集团、小天鹅集团旗下公司组团式收储、招商、运营商铺20余处,带动原商户主动改变过去陈旧店铺,装修更新门店300余处,吸引创业者开设特色化、现代化的网红风、小清新店铺50余处,著名影星刘晓庆在黄桷垭老街赞助打造刘晓庆艺术馆,提升老街文旅业态。
盘活闲置资源
盘活利用闲置资产4.35万平方米,注入社区服务新活力。引入社会企业将闲置长达10余年的香山酒店改建为面积1.2万平方米、配备500张床位的“同辉养老中心”;开办“社区惠老食堂”,惠及周边6000余名老人;不改变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将原小芳村酒店改造为面积1.8万平方米、配备290张床位的南岸区中医院新院区。
激活城市空间
充分利用老旧小区边角地带、消极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便民商业设施、充电桩、广告位等服务设施,增加社区“造血”盈利空间59处。南坪正街片区将原来人车混行、占道停车严重的350米长街道改造提升为商业步行街,新增“80餐车”“80公交车”等文创商业设施15处。团圆堡片区整合小区消极空间增加200余个停车位及商业店铺,所得收益反哺于民,实现业态发展与社区环境提升的良性互动。
代表项目及特色
南坪正街片区:老街变身商业步行街
龙门路片区、团圆堡片区:盘活闲置物业资源,新增养老中心、停车场等城市功能配套
“共建+” 筑牢安全感
南岸区还畅通沟通渠道,“硬件改造”“软件提升”齐抓,创新社区治理,确保当前改得放心、居民住得安心、效果持久维新。
全过程沟通改得放心
在全市首创“政府部门团队+工程设计团队+四川美院团队+运营策划团队+三师服务团队+居民代表团队”六位一体设计合作模式,采取入户走访、院坝会沟通、问卷调查等形式,清单化解决老旧小区居民“急难愁盼”突出问题。南坪正街46号、48号,36户居民几十年来一直是3户共用一个厕所,邻里问题特别突出,通过改造为他们每户加建配套卫生间,解决了长期困扰居民的如厕难问题。
近年来,老旧小区改造的居民支持度、参与度、满意度不断提高,拆迁意愿从90%下降到40%,总体满意度达90%以上,实现居民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根本性转变。
全方位提升住得安心
致力于消除老旧小区“设备破、秩序乱、空间窄、环境差”,实现安全防线有力度、出行网络有密度、环境感知有温度。
全区更新改造水、电、气老旧管网15万米,新增消防设施5618个,更换防护网6133个,可燃雨棚整治3.4万户,高标准实施智慧社区建设,在全国首批完成“雪亮工程”示范区建设任务,安装高清视频图像采集系统745套、智能门禁系统345套,建立综合智慧管理平台,体系化、片区化、综合化提升智慧化管理服务能力,通过硬件更换和软件更新,切实改变老旧居住区“破旧差”问题,筑牢心理防线。
多元化管理长久维新
按照“改”“治”并重的原则,以物业服务市场化、精细化、专业化为目标,构建“党建+物业+社区”长效运营载体,因地制宜推动物业覆盖率达45%。加强党建引领,建立社区、物业公司、业委会三方议事协调机制,搭建“红色物业议事厅”,“三无”小区自治小组党支部与片区优质物业公司党组织结对共建以“优”带“老”,引导“三无小区”由居民自治管理向物业管理入驻平稳过渡,将“分散式”自治管理演变成“组合集团式”管理;引入理发、维修、养老等多元化服务,探索根据不同人群定制差异化服务,免费式体验到付费式服务的良性过渡。
代表项目及特色
龙门路片区:构建智慧管理服务平台
长江村:建立“党建+物业”模式
南坪街道后堡社区、正街社区:与物业公司合作实施“物业服务+商业运营”一体化管理
弹子石街道弹新街社区: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重庆乐群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南坪镇兴隆苑小区:由管理缺失提升到“社区+居民”自治小组联合管理模式,正探索实行党建引领下的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致力打造创新基层治理典范
“便捷+” 构建生活圈
“三优”点亮生活“小确幸”,构建15分钟生活圈,放大城市软实力。
优化出行维度
一是纵向贯通。通过下楼、电梯加装,带动居民出资参与改造提升,自筹资金2800万元增设老旧住宅电梯72部,居民出行实现“一键直达”。
二是横向联通。增设无障碍设施72处,车行道改造7629米实现人车分流。在全市率先聘用无障碍监督员,邀请残疾居民监督无障碍通道布点、施工及验收全过程,群众送来锦旗赞誉“有碍变有爱”。
三是体系连接。新增停车场73个、停车位6445个,新增充电桩122个,后堡片区改造中充分利用垂直升降电梯、步道提升等注重与轨道站点提质增效结合,不断优化交通体系联系,实现轨道、汽车、人行等交通体系连接,极大改善出行便捷度。
优化功能配置
新增卫生服务站等公共卫生设施14个、幼儿园等教育设施10个、养老服务设施15个、托育点等托育服务设施5个,新增综合超市、便民市场、便利店46个,新增快递服务站24个,新增公共用房59处。
优化环境感知
通过利用消极空间44处/25283平方米,拓宽公共空间,完善“一老一小”生活设施。新增儿童活动场所44个、体育健身场地56个、口袋公园25个。
工作原则
利民为本
便民为基
惠民有感
工作路径
“三能”刷新“旧面貌”,改出老城文艺范
“三活”助力“微改造”,营造市井烟火味
“三心”升温“满意度”,筑牢居住安全感
“三优”点亮生活“小确幸”,构建15分钟生活圈
工作特色
文创赋能
活化更新
多维提升
(本报记者 饶金兰/文 首席记者 郭旭 记者 崔景印/图)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