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注册 部门街镇 繁体版 无障碍 关怀版 智能问答

网站支持IPV6
搜索
首页>政务信息>南岸动态
那些花儿
日期:2023-07-31 16:00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3-07-31 16:00
字号:
分享: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有这么一群人把如同花季的青春融进了祖国的山河里,她用青春万里赴戎机,建设战后的重庆;他用青春御敌于异乡,守卫初生的共和国;他用青春在核爆中逆行,为祖国铸国之重器;他用青春在地震废墟中穿行,为父老开辟生命的通道。

他们就是人民子弟兵,他们的花季青春许祖国。本期南岸报以特别报道的形式推出“那些花儿”,向所有为祖国付出青春的军人致敬!

王秉清获得的众多纪念章。

王秉清拿出老照片讲述当年的故事

胡列元

向荣川

王秉清

李志华

陈家钰 记者 唐宗琦 摄

“马兰基地的每个人都在等待秋天到来,秋天会有成片的马兰花盛开。”在大漠艰苦的环境中,是马兰花给了胡列元和战友们希望。

胡列元

这双眼睛见过世界上最耀眼的光芒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天山脚下,孔雀河畔,千里戈壁的罗布泊西北部,下午3时,伴随着大地剧烈的震动,背向爆心的胡列元转过身……60公里外,巨大的烟柱直冲云霄,一颗火球腾空而起,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那火球比太阳还要亮。”77岁的胡列元回忆说,黯淡的瞳孔似乎又有了光亮,“虽然我现在失明了,但是在罗布泊,这双眼睛见过世界上最耀眼的光芒。”

胡列元是重庆市南岸区铜元局人,1963年,18岁的他穿上向往已久的“橄榄绿”踏入了军营,被分配到西安某通信部队做通信兵。

3个月后,完成新兵训练的胡列元顺利当上通信兵。

1963年国庆节后的一天,完成一天的训练,胡列元在新兵营房外接到了上级的口头命令:“到上级部队参加集训。”

10分钟后,一辆军用吉普车载上这位还没来得及换下作训服的通信兵直奔火车站,列车把他带去了首都北京。

“除了每天的军事素质训练,我们在北京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就是学习保密条例。”胡列元说,“只知道国家有重要任务交给我们去执行,至于是什么任务,我们不能问!”

1963年的最后一天,胡列元和战友们等来了那个重要任务的命令:全体集结奔赴西北!

没有送别,没有动员,1964年的第一天,胡列元和战友们登上了前往西北的列车。列车的目的地就是有着“生命禁区”之称的罗布泊无人区。

“踏上火车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将干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成为隐姓埋名的人。”胡列元说。

车窗外从京畿重地的花团锦簇,到西北塞外的千里黄沙,军列不舍昼夜地奔驰在兰新铁路上。

三天四夜,军列停靠在大河源车站,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了来自南方的胡列元:“从小看惯了巴山渝水,一望无际的戈壁荒野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任务的艰难。”

军列换卡车,一路颠簸,胡列元来到了马兰基地。

胡列元说,马兰基地的名字,是由主持核试验工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诗人将军张爱萍所取,当他来到这里,看到遍地的马兰花,到秋天会开出蓝色的花朵,便给基地起了个名——马兰。

“虽然有了这么极富诗意的名字,但是当时基地的条件非常艰苦。”胡列元说。

“唯一能给人看的生机,就是基地旁那一丛丛马兰草。”胡列元说,“在休息之余,我就喜欢去看看那些坚强生长在戈壁上的小草。”

随着开春,慢慢地,马兰草愈发茂盛,基地里也流行起了新的顺口溜,“不脱一层皮,别说来过戈壁”“活着干,死了算”,胡列元说,这些口号虽然有些粗鄙,但是正是当时战友们不怕牺牲的真实写照。

马兰基地的每个人都在等待秋天的到来,秋天会有成片的马兰花盛开。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一年的秋天,他们还将迎来见证历史的时刻。

“1965年开始,我不间断地参加核试验,到核爆炸现场参加的17次核试验中,每次都准备牺牲自己,告别亲人,忘我工作,不惜代价。我是幸运的,有许多一起工作的战友,他们都长眠在马兰基地烈士公墓。”胡列元说。

纪念碑上镌刻的碑文这样写着:安葬在这里的人们,是为创造惊天动地事业而献身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靠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有的在试验场壮烈牺牲,有的在建设基地中以身殉职,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积劳成疾悄然离逝……

胡列元说,我们的成就震撼了世界,而我们甘愿默默无闻;我们以毕生的青春、智慧、热血培育出丰硕成果,却从不炫耀自己的花朵。 (记者 曾臻)

向荣川

敌人的冷枪从他眼角飞过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成千上万跟向荣川一样的战士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洒在了那片开满杜鹃花的战场上。

穿过高大的黄葛树,来到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向荣川的家。

年事已高的向荣川端坐在板凳上挺直背板,当说起朝鲜战场上的故事,老人滔滔不绝,军装上挂满的军功章相互间碰撞叮叮作响,矍铄的眼神中,他仿佛仍是当年奔赴朝鲜时才十几岁的年轻矫健的小兵。

1950年,为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15岁的向荣川报名参军。回想当时做选择,他丝毫没有犹豫,因为“当中国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要从军,保卫国家。1951年1月,他背上干粮,全身插满树枝,像“草人”一样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为避开敌机轰炸,向荣川所在的军队白天休息,夜间行军。走了大半个月,终于来到了三八线的最前沿。在三八线前沿阵地里,向荣川一守就是一年多,作为坚守前线的哨兵,常常会遇到了多次险情,总是心惊肉跳。

朝鲜山多平地少,满眼皆是松树的山坡让他忍不住想起了家乡和父亲兄长。但思念的苦苦不过几乎眼前每天都要喝下的松针水。“由于长期营养缺乏,我们的战士们很多都患上了夜盲症。大家黑暗环境中视物模糊,这对我们哨兵来说非常致命,所以松针水再苦,我们捏着鼻子也得喝了。”向荣川回忆,“松针水很有效,夜盲症的战士在几天内就能得到改善。”

提到眼睛,便勾起了向荣川脑海里那段在战场上最惊险的回忆。向荣川抚摸着眼角的伤痕,“我记得这里的伤痕是53年5月留下的,”向荣川回忆,那天,作为党员的他正准备赶回后方连队进行学习,刚刚从战壕里站起来,敌人的冷枪放过来就从他的眼角边擦过,“我还没回过神,突然就感到眼睛旁一阵火辣,手一摸,全是血。”痛吗?即便是现在问向荣川,老人也斩钉截铁地说,这点痛算什么。

“隔壁班里太多战友都牺牲了,被炸得血肉模糊,有的连完整的尸体都找不到。更让人难受的是,战斗的残酷已使我们顾不得掩埋那些牺牲的战友了。”向荣川说到这里,有点哽咽。尽管装备与补给跟不上,志愿军伤亡也不小,但志愿军最终还是夺取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不忘苦难,珍惜生活”是向荣川给每个子孙后代的叮嘱,他也嘱托现在的战士们,一定要像有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志愿军战士一样,在现在以及未来的国际舞台上,继续发热闪光。(记者 陈思易)

王秉清

不爱红妆爱武装 为大西南的建设而奋斗

今年90岁高龄的王秉清老人一生拥有众多纪念章。有一枚纪念章,老人格外在意,在那枚纪念章上印刻着“献给共和国创立者”。每每看着这枚勋章,王秉清总能回顾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9年,16岁的河北平谷人王秉清考入南京市公安学校。解放全中国在即,当王秉清看到《南京日报》上中国共产党号召大中学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进军大西南时,她热血沸腾,激情满怀,毅然决定和同学们报名参加西南服务团。

经过三个月的政治军事集训,王秉清和战友们从常德踏上了奔赴四川的道路,开启了被称之为“小长征”的大西南行军路程。“我们背着几十斤重的铺盖卷,晓行夜宿、日晒雨淋,每天要走近100里路。”

行军至白马山下,已是大雪纷飞。迎着刺骨寒风,在白马山上一天行走了120多里路,“如果说上山路滑难行,那下山根本就无法站立行走,我们只能坐在冰上滑下山来,”王秉清回忆,行军尽管艰苦,但战友们个个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1949年11月底,王秉清和战友们抵达重庆。作为西南服务团公安支队的成员,王秉清所在支队肩负着接管旧警察局,建立人民公安的任务。一到重庆,王秉清便立即到市公安局坝子里报到听候分配。随后,王秉清被分配到化龙桥第八分局。当时八分局尚未正式成立,只有几个人和一个警卫排。

王秉清和战友们接管了籍区大大小小的单位和档案资料,开始着手登记收缴非法武器,深入发动群众,开展调查摸底。很快,重庆主城建立起了一系列革命新秩序,社会治安大为好转,自己和战友们顺利完成了接管、治乱、建立人民公安的历史使命,而她也成长成一名真正的公安战士。

“我的一生平淡无奇,没有波澜壮阔,只是一心坚决笃定地跟党走。”时至今日,回忆起70多年前的青葱岁月,王秉清从没后悔过背井离乡,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抛洒在重庆这片土地上,她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印证保尔·柯察金的那句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记者 陈思易)

李志华

红色血脉传承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格桑花寓意着“美好时光”和“幸福”。十五年过去了,李志华说:“我想再回去看看沿途美丽的格桑花。”

“到现在也还忘不了那段青春岁月。”讲到在消防队伍里度过的那些时光,李志华眼眶逐渐红了起来,“真的忘不了。”

李志华是山东省荣成市人,在重庆市消防总队南岸区消防支队服役16年,先后从事过战斗员、通讯员、驾驶员和司务长等职位。

如果追溯起李志华那份军人梦想的开端,一定是年少时期祖父讲述的那些故事。

李志华的祖父是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退伍军人,在李志华小的时候就将他抱在怀里,向他诉说那过去的战争岁月。

“哪个男孩子没有想过参军呢?”李志华笑了笑说,眼里又闪过那少年时的光。

2004年,17岁的李志华如愿进入南岸消防支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武警官兵。少年的新征程便就此拉开了序幕。

2008年5月12日的夜晚,刚刚入睡的李志华被班长从床上拉了起来,紧急集合。

还来不及收拾行装,也没能通知家人,李志华便坐上了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的车。推土机一边在前开路,载满了消防战士的20多台车一边前进。

5月13日晚6点,重庆消防总队的200余名官兵到达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城,这个时间被李志华深深地铭记。看着眼前的惨相,那个曾立志报效祖国的少年仿佛就从踏下车的那一刻成长了,他更加明白了这一身军装的意义。

来不及悲伤,没有多余的话语,李志华立刻参与进了救援任务。“哪怕多救一个人也好啊!”李志华说出这句话便开始哽咽。困了就在花台睡下,饿了就蹲在路边吃两口盒饭,所有人不曾发出过一丝抱怨,只要一听到救援任务,立刻就上。“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就算已经过去15年,李志华说出这一句话时,眼神依旧坚毅,语调依旧铿锵。

如今,李志华已退伍三年,他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两个可爱的儿子常常拿着他穿着军装时的照片,奶声奶气地问:“爸爸,这是你吗?”

希望未来有机会回到当初救援的地方看一看,李志华感慨,“现在那里的孩子一定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快乐幸福地学习着吧。”

“我想再回去看看沿途美丽的格桑花”,李志华的脸上露出了笑意。那是少年曾无心欣赏的风景,如今一定在灿烂盛放。(记者 唐梅凌)

陈家钰

一颗冉冉升起的“海上之星”

“一二一!一二一!”记者刚踏进学校的操场,就被这嘹亮的口号声所吸引。此时几位身强力壮的少年,正在紧张地进行着训练。这位带头喊口号的少年,正是来自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海军航空实验班的毕业生——陈家钰。

和每一个梦想保家卫国的海军航空兵一样,陈家钰在拿到海军航空大学的通知书时,心里十分地兴奋和激动,同时也是比较释然的。

“他的飞行考试是满分,是非常具有天赋的飞行员。他的性格非常沉稳,手脑协调性格也很好,身体非常矫健灵敏,成绩常年排在班级前三,是我们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旁的班主任满脸骄傲地说道。

过了片刻,训练结束的陈家钰向我们走来,额头的汗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

在陈家钰这几年的训练生涯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学习和训练时间外,特别喜欢踢足球,这个爱好受到班主任的极力反对,因为踢足球很容易受伤,骨折了就会被淘汰。一次,他悄悄地和几名同学一起去踢足球,果不其然,脚弄伤了,疼了半学期,甚至走路快一点都会满头大汗。这无疑对他是一大打击,那段时间苦不堪言,不过,他最终坚持了下来,身体也逐渐恢复如初。陈家钰一脸淡然地讲述着,仿佛这些伤痛从未在他身上发生过。

三年前,当一位懵懂的少年,领略到高中海航班学长在操场上的英姿,看到舰载机飞行员从辽宁舰上起飞的那一刻,他对蓝天的向往,对飞翔的期待,终于抑制不住。他决心成为一名优秀海军航空兵的念头,在心中疯狂生长。

三年后,在他第一次驾驶教练机飞上蓝天的那一刻,他感觉离自己梦想又近了一步,距离守卫祖国海疆更近了一步。他更加坚定了成为海军的信念。

岁月匆匆,青春无悔。陈家钰身上有着无限的潜力,有使不完的劲。他永远不变的,是保家卫国,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努力奋斗的决心。 (实习记者 林音贝)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郭旭 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政策问答

数据开放

新媒体
矩阵

营商环境

数字人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