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注册 部门街镇 繁体版 无障碍 关怀版 智能问答

网站支持IPV6
搜索
首页>政务信息>南岸动态
​“制器为先 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在我区举行 该展览是我国首次以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为主题的大型场景展
日期:2023-09-28 09:04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2023-09-28 09:04
字号:
分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创新和技术装备的“双支撑”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9月27日至12月26日,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制器为先 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在我区举行。该展览是我国首次以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为主题的大型场景展,为推动全国、全市及全区文保相关事业、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深海勇士”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模型)。

照明智能调控调湿展柜。

字画古籍高清拍摄修复仪。

解密文物保护背后的“黑科技”

文物展我们都很熟悉。文物保护背后的“黑科技”,你又知道多少呢?

9月27日开幕的“制器为先 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汇集全国近百家文博机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研发的64件(套)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及系统,通过“天书”“木构”“壁观”“净界”“求真”“拟实”“再造”等7个展示单元,全面展现我国文物保护装备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业态。

在9月25日媒体开放日活动中,该展览向媒体朋友展示。各类文物保护装备、技术和应用场景气势恢宏、蔚为壮观,背后的“黑科技”让人叹为观止。

“大国重器”上天下海

立方星卫星(模型)。

一颗遥感卫星,苍穹之下跨越山海……展厅“天书”单元首先映入眼帘。新疆楼兰故城的“天、空、地”协同感知系统,能利用星载、机载及地面传感技术装备,构建“天、空、地”多平台多传感协同感知能力,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呈现、分析等功能,为大型野外考古遗址提供全方位、多尺度的智能监测。

展厅这颗30公斤级标准化微纳卫星占据C位,可实现对地观测可见光分辨率优于1.0米,多光谱分辨率优于4.0米,观测幅宽优于15km,展示了“大国重器”的魅力。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我国正发展壮大深海考古所需的谱系化、多功能的装备集群,逐步形成“海域管理、深水科技、深海考古”的协同体系。展览中,科考船、潜水器、水下航行器等模型,再现了水下考古的“中国气派”。其中,“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尤其瞩目。它可以搭载3人同时进行下潜作业,具备连续下潜和夜潜能力。

数字赋能石窟遗存

敦煌莫高窟壁画年度微变监测。

千年石窟,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中国现有石窟寺2155处,存有造像484867尊,壁画427处。在风吹日晒雨淋中,这些历史遗存掉色、鼓包、风化、水害等“疾病缠身”。经过近70年的发展,我国石窟寺文物保护在关键技术、专用装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展览中,敦煌莫高窟的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平台、壁画与彩塑数字化采集系统、文物本体状态量化监测系统等得到了全面展示。其中,智能移动式电子束辐照灭菌装置堪称消毒灭菌的“清道夫”,能在狭小的墓室空间中全向移动,不仅能精确定位需要灭菌的壁画,还能自动避障,安全可靠。

我们熟知的大足石刻时常受到水害侵扰。展览中,潮湿环境砂岩质石窟岩体裂隙灌浆系统受人关注。有关机构已研发出具有与石窟岩体兼容、文物本体友好、耐久、可灌性好的无机灌浆材料,并厘清无机材料在裂隙中的运移吸水、沉积充填、胶结固化、长效阻渗等机理,形成了潮湿环境砂岩质石窟岩体裂隙一体化解决方案。

求真再造文物活化

随着数字技术及装备全面赋能“文物活起来”,文物纷纷走出“深闺”,化厚重为灵巧,化古老为时尚,化小众为大众,打破时空界限,带给人全新的体验。

展出中,成都老官山汉墓织机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复原,再现了汉代提花织造技术体系;3D打印的秦始皇兵马俑,色彩复原后代替文物真品进行展示;石碑石刻也通过湮灭碑文微痕识别系统,可以提高40-70%的石刻文字辨识度。

此外,展览还可以现场体验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的数字藏经洞。观众可以“穿越”晚唐、北宋、清末等历史时期,亲身“参与”厚重历史,也可以通过裸眼3D视觉等技术装备,走入故宫古建与文物藏品中的纹样世界,还能在多感数字艺术空间,画游《千里江山图》,感受声、光、影的交融。文物与现实实现有机交融,真正活了起来。

全球首个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

多功能考古发掘集成平台。

作为南岸科技企业,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声光电”)是此次展会的执行单位之一。其中,该企业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集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于一体的考古平台亮相本次展会,该平台是以恒温恒湿考古发掘舱、无接触载人工作平台、专用设备搭载平台、环境监测调控系统、考古全过程记录系统、考古与文物保护综合信息化平台等为代表的一整套考古领域先进技术和装备,结合系统集成和模块化设计,为半出土状态下特殊、敏感、脆弱的文物提供全方位保护。

周旸:让场景驱动成为文保科技装备发展新航标

在9月25日媒体开放日中,作为策展方,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周旸向媒体记者详细介绍了此次展览的策划与展出内容。

国内首次:文保技术装备主题展

“与以往文物展不同,这次展出的内容是文物保护技术和装备。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周旸说,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文物科技创新,二是技术装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次展览的主题是“制器为先”,展出的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下,文物保护相关技术和装备的应用与发展。

产业蓝海:吸引更多企业关注

对周旸而言,此次展览要实现三个目标:让老百姓了解文保“黑科技”,让行业用户了解文保解决方案,让制造商了解文保产业前景。

推动文物保护相关产业发展,是此次展会的重要目的之一。“通过策展我们也发现,文物保护技术装备是一片蓝海。”周旸说,文物保护的门槛较高,以此为主题的展会,能够吸引众多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的关注,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这一产业的发展前景,让他们产生研发投入意愿,在推动文保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让企业找到自身定位,获得可持续发展。

选择重庆:装备制造业最齐全

“作为西南大后方,重庆的装备制造业是最齐全的,没有什么地方比在这里办展更合适。”周旸认为,中国首个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之所以会落户重庆,也是基于这个原因。随着基地落户,近年来,她也明显感受到,重庆市相关产业正蓬勃发展。

(本版文/舒永兵 图/崔景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

智能问答

便民地图

政策问答

数据中心

新媒体
矩阵

营商环境

数字人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