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完成的弹子石摩崖造像。记者 郭旭 摄
滨水公园。 记者 郭旭 摄
在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街道,有一尊高达7.5米的大弥勒佛像,俗称“大佛”。它背依雄山峭壁,面对东逝江水,站在“大佛”处可远眺朝天门与江北城。
它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佛”的弹子石摩崖造像(大佛寺)。
10月29日,历经8年时间,弹子石摩崖造像修缮工作已经完工,并通过了专家的初步验收。修缮完成的“大佛”,将在以它为中心的滨水公园建设完成后,对市民重新开放。
上百“手术”器具齐上阵
修复“大佛”18种疾病
从兴建至今,弹子石摩崖造像已经600余岁高龄。600余年的时光流转中,紧邻长江、露天而立的大佛,“病痛”缠身,造像表面裂隙纵横,风化和微生物病害严重,已经到了不得不“医”的地步。
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团队正式入驻弹子石摩崖造像,开始为“大佛”会诊。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成功实施过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缮工程。
“大佛”的身体情况究竟如何?
在给它做“手术”前,文物专家对其进行了科学、严谨的“体检”。石质残缺、粉化剥落、裂隙、大漆起翘……在“体检”报告上,开凿于元末明初的“大佛”,一共身患18种疾病。18种疾病、600余岁高龄,治疗“大佛”绝不是简单活儿。
弹子石摩崖造像被纳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川渝地区石窟及石刻保护专项试点项目”,并作为川渝石窟砂岩风化病害治理技术的示范项目地。
为了让它再现昔日风貌,小到手术刀、镊子,大到洁牙机、红外线成像仪,上百件“手术”器具,被搬进了为“大佛”治疗的“手术室”。
随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36位专家入驻弹子石摩崖造像。修复工作以治理影响石刻造像安全保存的病害为主,此外专家们还清理了“大佛”表面有害附着物,降低盐分对砂岩的影响,加固、回贴粉化、起翘的表面装饰层,对出现的裂隙、空鼓部位进行修复,对危岩体实施抢险加固。
同时,专家们还从预防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对“大佛”开展了微环境整治、场地排水、振动监测、岩体稳定性监测等工作,确保文物安全。伴随施工过程的开展,还同步持续进行材料应用与效果评价、修复效果监测与评估等研究。经过前后8年的工作,弹子石摩崖石刻已经走出“手术室”,再现昔日风貌。
南滨路打造通江达山的滨水公园
以“大佛”为中心增强文化体验
虽然弹子石摩崖造像已经修缮完工,但是目前“大佛”的网状“纱布”还没有彻底拆除,它将在其附近的滨水公园建设完毕后,一起对外重新开放。
那么,正在兴建的滨水公园是什么模样呢?
据悉,滨水公园位于南岸区南滨路大佛寺桥下,将利用原有建筑台基,重新塑造大佛寺钟鼓亭台,凌霄汉台,五佛殿台和芦花岸台“四台”场地,顺应地势形成通江达山与顺江游憩景观。
其中凌霄汉台将打开观江视线,形成崖岸观江平台。五佛殿台将保护文物建筑,保留现状大树,梳理人行流线,增强佛寺文化体验。芦花岸台将结合佛寺塑造滨江仪式平台,重塑历史场景。
塔声广场改造将建设跑步环道、望月驿站、月映白塔、得月书屋、阳光草坪和云光星影廊等。
“未来,市民们不仅可以再次一睹‘大佛’庄严宝相,还可以在滨水公园里看山望水。”胡娟说。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