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海军招飞录取通知书发放仪式现场。
资料图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正在进行排练。 资料图
学生写给黄伟的信。
首席记者 郭旭 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南岸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大刀阔斧实施教育综合改革。一年来,全区教育事业发展成绩可圈可点,“书香南岸·幸福教育”品牌愈发响亮。
本报记者 田柳笛
统筹规划 整体设计
聚焦改革创新“做实事”
今年6月,南岸区以高水平通过市级督查激励的现场评估,成为全市23年中唯一获得此殊荣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督查激励对象。这一成就,是南岸区一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的有力证明。
在这一年里,南岸区以改革为引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学校、政府部门、镇街紧密合作,不断探索和实践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在督政督学方面,南岸区创新性地推出“六个一”督政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时,南岸区还积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协同育人,成为全国首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不仅如此,南岸区还注重社区教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发展。通过实施社区教育“品牌+”战略,南岸区成功申报了全市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并创建了包括南山街道在内的四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镇”,获得了国家级奖项20余项。为给广大家庭解决孩子照护的难题,南岸区创新性地提出了推动“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全面深化 高位发展
聚焦素质教育“谋实绩”
“空天事业的未来一定属于你们!”今年8月,翟志刚在2024中国航空科普大会活动上寄语青少年。此次大会主会场设在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南坪会展中心),汇聚了航空科技素质教育、人才选拔与培养、特色学校建设经验分享、科普基地规划及教育教学前沿探讨等多重亮点,旨在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近年来,南岸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响应“双减”政策的实施,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科技资源的活化利用,为青少年搭建起更加广阔的探索与逐梦平台。南岸区“双减”工作多次获教育部肯定,并成功举办了多项全国性活动,如2024中国航空科普大会、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以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国器乐集体总展示活动等。与此同时,作为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代表的重庆市第十一中海航学校,获清华、北大等“双学籍”11人,居全国14所海航学校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南岸区在思政教育领域探索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实践模式,被市教委选定为全市第二届大思政论坛的交流展示现场。在中小学科学教育方面,南岸区更是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的殊荣。
深耕厚植 立德树人
聚焦师资力量“求实效”
“我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它绝对不是一种教育的形式,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责任和一种使命。”9月6日晚上8点,南岸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校长李龙梅参与录制的《教育家精神》第三集《启智润心 因材施教》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她与全国观众分享了她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李龙梅在录制的影片中讲述了20余年来帮助近千名视障孩子走出校园,让特殊教育之花竞相绽放的感人故事。
李龙梅在央视纪录片《教育家精神》中的精彩亮相,不仅展现了她个人的教育情怀与卓越成就,更成为了南岸区优秀教师队伍的一个闪亮缩影。
南岸区致力于教育队伍建设,通过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储备体系,吸纳了328名新教师,为教育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此外,南岸区还注重人才选拔与激励机制,评选出8位“江南教育菁英”,更有4位教师凭借出色表现申报了国家级荣誉,彰显了南岸区教育人才的实力。南岸区还不断强化学校班子建设,建立线上回访机制,确保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并提拔干部近百名,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南岸区始终坚持一手抓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一手抓教育教学发展改革,朝着“中西部教育强区”宏伟目标阔步前行,以“啃硬骨头”的韧劲全力创建,以“闯深水区”的冲劲深化改革,全力以赴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交出一张又一张让党和人民满意且极具南岸特色的幸福教育发展答卷。
黄老师的幸福
本报记者 陈思易
“亲爱的黄老师,您好!见信如面,展信佳颜。感谢您自打我的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后,每个月给予我经济上的帮助,让我能顺利完成高中三年学习……”
暑假结束,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下简称“重庆十一中”)总务处副主任黄伟办公桌的抽屉里放着一个淡绿色的信封。这种“古老”的联系方式,让他感到很亲切。他从信封里抽出那张信纸,一字一句看了起来。
在黄伟的抽屉里,还有好多这样的感谢信。“几乎每年都能收到类似的感谢信。”黄伟笑道,“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感恩的抽屉。”从教28年,黄伟不间断地资助一个个孩子从生活的困难中走出来,重新看到人生的希望。
及时援手:一封感谢信就已足够
写这封感谢信的,是刚刚高三毕业的重庆十一中学子小周。信上,小周的字体娟秀工整,字字句句情深意切。
黄伟回忆,小周高二那年爸爸去世了,家里没了顶梁柱,小周整个人显得消极,无心学习,“要改变小周的状态,要让他重新燃起对生活和学习的希望。”黄伟承担起小周每月的生活费,一个月400元,直到小周高中毕业。
虽同在一所学校,但黄伟资助小周的近两年时间里,两人却从没见过面。“见面了也有些尴尬不是?”黄伟打趣道,“只要孩子安心学习,不为生活犯愁,我在哪儿,我长什么样,不重要。”
说完这话,黄伟又打开了感谢信,字斟句酌地看了起来,当看到“受您影响,学生以后一定会做一个心中有大爱,穷则独善齐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请老师放心”时,黄伟停住了,眼睛里闪过了一丝光,“如果自己的资助能给孩子带来这样的感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我觉得这份投入就太值了。”
“不只教书育人,更要立德树人。”黄伟用行动诠释其中含义。
由来已久:从送书包到点对点资助
小周并不是黄伟资助的第一个困难学生。
“多年前第一次自驾云南,每一个彝族孩子看到我们,都会向我们敬礼。”黄伟忘不了彝族孩子清澈的眼神,也忘不了他们褴褛的衣衫和黑乎乎的脚丫。此后,黄伟每次去云南自驾,都会在车上放满新书包、新文具和绘本书籍。
时间来到2000年,黄伟在重庆晨报、晚报上看到了不少困难学生的求助信息。黄伟记得自己联系的第一个困难学生,“那孩子住在潼南双江,我每月给他寄200元,持续到他高中毕业。”后来联系少了,但黄伟还记得那孩子诚恳的谢意。
自此,黄伟走上了资助困难学生的爱心之路。
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每一年,学校有了困难学生,老师们就会找到黄伟。黄伟也会在自己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进行精准资助,“有时候一年资助一个,有时一年资助两个,但只要自己还有余力,就尽量多出一份力。”
大道不孤:鼓励更多人加入队伍
爱心捐赠得多了,时间久了,黄伟越发觉得光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是,和亲朋的聚会上,和自己学生的相聚里,黄伟总会和大家一起聊起资助困难学生的事儿。
在黄伟的介绍与牵线下,2022年起,北京的任积超夫妇开始向重庆十一中的13名困难学生资助生活费:13个孩子,每个孩子每月400元。作为中间人,不论天晴下雨,黄伟每月准时到银行提取任积超夫妇打来的爱心资助费,还要制作一张当月的爱心资助表。表格上,他清楚标注上时间、学生姓名、班级以及资助金额,然后把表格和生活费亲手交给年级组长老师,让学生们在领取生活费时签上自己的名字,最后他会把学生签字的表格拍照发给任积超。
与仔细谨慎对待爱心资助者不同,黄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爱心资助这事儿上投入了多少钱。每每有人问他这个问题时,他总一边摆手,一边说,“没用本子记过,自己也没去算过。”或许在黄伟心里,想的只有帮助眼前困难学生度过人生的困难时刻,其他,无足轻重。
这些年,黄伟资助过、帮助过的学生数量少说也有半个班的人那么多。在黄伟的发动下,越来越多的朋友、学生都加入到资助困难学生的行列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黄伟语气很坚定,“只要能让学生有书可读,有学可上,能帮一个算一个。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了”。
用爱和温暖帮助
特殊儿童实现人生梦想
本报记者 陈思易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的公示名单。其中,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是重庆市唯一的视障教育学校。该校始终秉持“挺起胸膛朝前走,以心为眼看世界”的校训,致力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该中心的老师们用爱和温暖书写了一个个朴实动人的故事,不仅帮助众多特殊儿童实现了人生的梦想,也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了重要力量。截至目前,高考总上线人数近400人,职业教育超过600人,实现100%就业。
在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龙梅的带领下,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班子成员全力做好学习提升、廉洁自律、团结协作、敬业奉献、实事求是“五个表率”,23名在职党员冲锋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第一线,身先士卒,无私奉献。
为了让视障孩子们好上学,上好学,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聚焦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实施“双培养”工程,通过设立红岩党员示范岗、“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教师赛训、“丰羽”计划等,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大力推进李龙梅江南教育菁英工作室建设,15名教师参加全国特殊教育新课程标准起草、修订及教材编写工作,9名教师参加国家级、市级特殊教育赛课获得特等奖、一等奖,3项教育科研课题获得市、区级优秀课题奖,为特教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让学生家长们感动的还有全校教师连续14年的暑期家访。14年间,学校老师跋山涉水、进村入户,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受访学生近400人次,覆盖重庆38个区县及周边省市。
近年来,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开设中医康复保健教育专业,培养600多名视障学生以扎实技能实现自立自强,历届毕业学生就业率达100%。学校开设盲人门球、盲人足球、田径、跳绳、啦啦操等课程,在全市、全国乃至世界比赛中荣获不少殊荣;指导学生学习折纸、串珠、泥塑、陶艺、编织等工艺,让学生在锻炼手部精细动作能力的同时,体会劳动创造美的成就感。
让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更引以为傲的,莫过于组建的扬帆管乐团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盲人管乐团,与全国普通中小学优秀管乐团同台竞技,获得“示范管乐团”最高荣誉;先后登上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解放军军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演奏会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昂扬奋进的风采。
“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重庆市文明校园”……这些年,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获得的荣誉和称号不胜枚举,让每一个残缺的生命都绽放出了独有的精彩。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