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2024年南岸区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重庆南山植物园科普基地举行。南山植物园科普基地以人类与“植物星球”为主题,以群众熟知的花椒为科普案例,讲述了“闻香识物”“毛线下的香料”等科普知识,提升了群众对植物科学的兴趣。到底有多有趣?近日,《科创新岸线》记者走进重庆南山植物园科普基地,详细了解了“花椒的故事”。
重庆南山植物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重庆市十佳旅游景区、“国家重点公园”,也是重庆市青少年植物科普教育基地。在这里,不仅可以观赏到5000余种来自亚热带低山类的植物,还可以学习植物保护、种植、繁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
南山植物园工作人员介绍,在生活中,大家经常吃到的是干红花椒、麻椒及藤椒三种花椒。“麻椒就是干的青花椒,藤椒则是新鲜的青花椒。”该工作人员说,此次科普活动让广大游客在图片中选出对应的花椒种类放到盒子里面,“我们还增设了胡椒等几种干扰项,让大家能在更多的混淆选项中识别花椒。”
南山植物园科教科科长文伟说,花椒的药用价值很大。一到冬天,重庆气候潮湿,花椒除了调味,关键还起到除湿的作用。“花椒还有保健作用。比如说,今天爬山累了,晚上将花椒熬成水烫脚,就可以解除疲乏。”文伟说。
在重庆,很多人都知道南山有个植物园,却不知道它还是个科普基地。在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南山植物园立足自身优势,从“大植物观、大食物观”出发,开展了以“花椒之旅——从种子到餐桌的科普体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主要围绕植物与食物的关系、植物与健康、植物与乡村振兴、宣传可食用植物中涉及的系列科普知识,设置主题展示区、打卡活动区、互动参与区等,并安排专业科普讲解员重点讲解以花椒为主的可食用植物从发现、栽培、驯化到传播的相关知识。本次活动主要由主题展示和互动参与两大部分组成。
主题展示是用科普海报的形式,从花椒的家族史、花椒的前世今生、花椒的分类、花椒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麻感等内容进行展示,在科普老师的讲解下,让市民从新的角度认识花椒等可食用植物。同时,南山植物园还展示了不同种类的香料食物,从四川的汉源大红袍到陕西的韩城大红椒,再到甘肃的武都花椒等,不同品种、产地的花椒以其独特的形态、色泽和香气吸引了众多目光。参与者可在科普老师的带领下直观感受到花椒的多样性,还深入了解了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其品质的影响,以及作为经济植物如何促进乡村振兴。
互动活动则是让参与者通过显微镜观察花椒与柑橘类植物的油腺点,揭示了这些香料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让参与者戴上眼罩,仅凭嗅觉在众多香料中辨认出花椒、桂皮、香叶等,体验一场颇有趣味的感官盛宴;让参与者仔细观察红花椒、藤椒等的不同,尝试是否可以正确匹配科普老师提供的花椒图片与花椒名称。
参加活动的市民表示,花椒虽然每天都在食用,但原来还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科学,这次增长了知识,希望植物园多围绕植物科学开展科学普及活动。
如今,越来越多的科普活动注重互动性。在南岸,一系列互动体验性强、好看好玩的科普展品,引导居民群众、青少年在“边玩边学”中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像重庆南山植物园科普基地一样的场所,对外敞开大门,让大众在林中观赏、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触摸科学,传播科学思维,把科学种进了更多人的心田。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