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派出所调解室内,万春秀和唐江阳正在为群众调解。
老话常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长生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驻茶园派出所调解工作室的这个调解窗口,一年处理矛盾近2000起,一个个“刺儿头”在这里放下脾气,吵闹的邻居在这里握手言和,被欠薪的工人在这里热泪盈眶……这里没有“系铃人”,却有一群兢兢业业的调解员。
一万小时定律
早上9点,13℃的气温飘着小雨,南岸渐渐走入冬季。
万春秀准时到达茶园派出所,穿上调解员的黑色职业套装走入调解工作室,放好板凳,开始读手边的民法典。
开过小店,做过老板,搞过装修……今年54岁的长生桥镇居民万春秀因有一副“热心肠”,又成了一名调解员。
“我不同意!我看哪个敢在我屋后头安电梯!”“你说啥子?你再说一句试试看!”“走走走,你要想闹我们出去打一架就是了!”……邻里纠纷“一触即发”,但万春秀不慌,她有自己总结的“三步法”。
第一步,平心。等双方各执己见的吵闹停止,情绪发泄完彻底冷静下来后,可以平心静气地谈之后,再开始第二步“隔离”,这是万春秀自己琢磨出来的关键一步,“既然双方都互不相让,在一起‘话不投机半句多’,那直接把他们隔离开,分别沟通,效率更高。”两边复盘各自的需求,再由万春秀这个“润滑剂”为双方寻求解决方案。心事通了,心结解了,最后一步的“言和”就水到渠成了。
理论如此简单,可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
“矛盾的产生是因为权益受到了损害,如果我们不能解决根源问题,只是在调解工作室里表面握手言和,那就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每一起调解案件中,万春秀都坚持最大程度保护双方权益,从双方诉求中抓出折中点,一步步解决每一个小诉求,“比如安装电梯这个案件,我们就考虑到一楼住户不同意的原因是修电梯遮光,人来人往也不安全,再加上一楼也用不到电梯,双方僵持不下,那我们就联合物业和居民商量,免费为一楼住户加装防盗栏杆,改建入户小路,另外再设计新的窗户,矛盾一步步就化开了。”
当真正处于风暴中心,万春秀才明白,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比想象中难做。
一件件案件调解过程中,于情,要倾听诉求,要懂得安慰,于理,要了解法律知识,科普事情严重的后果。万春秀就是在这时发现了自己的短板。
“平时每周会有两天,我们有专业的律师来这里和我们一起从法律角度解决问题,但是律师不在的几天我就没办法了,现场查法条肯定是来不及的,我就想自己学。”除了民法典,万春秀还跟民警学习了案件归档,记录人民调解委托书,她坚信“一万小时定律”,只要多学多看多了解,总能有运用到调解中的部分,可以帮助更多的老百姓解决纠纷。
“一万小时”还没到,但万春秀善于总结,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她获得了无数的感谢与掌声,满满的自豪感成了她做人民调解员最好的“助燃剂”,她,从群众中来,也到群众中去。
“老唐”的“微笑工程”
民警老唐,工作时始终脸上带笑。这个“微笑工程”,唐江阳坚持了近20年,是他独特的工作智慧。
“哎哟,我笑得太多了,满脸都是褶子了……”虽然经常调侃自己爱笑带来的苦恼,但来了新的群众,老唐又微笑着迎上去,“无论是在茶园派出所接待窗口,还是在今天的调解窗口,群众都是有困难才来求助你的,给他们一个微笑,既能安抚他们焦急的心情,也能让他们更加信任你,更快更好地处理后续的事情。”
微笑之下,掩藏着的是唐江阳的同理心和责任心。
11月初,71岁的秦学全来到调解工作室,只为了感谢唐江阳。
秦学全是一个石匠,今年在一户人家做工后,迟迟收不到工资,该户人家以“暂时没钱”为理由拒绝支付工钱,秦学全求助无门只能报警,了解事情原委后,茶园派出所立即把案件转交给调解窗口,由唐江阳负责进行调解。
“农民工被欠薪的事情我们处理过很多,秦学全老人来到我们这儿之后,我们马上帮他对接了劳动局和律师,沟通了六七次,七月底终于帮老人要回了4000元工钱。”
当天上午,秦学全老人一直拉着唐江阳的手不愿意放。“谢谢!太谢谢你了,帮我要到了工钱,我一年赚不到几个钱的,还要生活。”老人眼里闪着泪花,声音颤抖。
收到的感谢,唐江阳已经数不过来了。走进调解工作室,三面墙挂满了2024年以来群众送来的锦旗。
从警多年,唐江阳有自己的习惯——处理的每一个案件都坚持手写笔记,分析细节。
“同景国际2栋,租客不交房租,电话不接,信息不回。”“在微信×××那购买演唱会票,涉及金额44640元,被骗。”“××来电求助,帮助他改户口页。”……
调解工作室的办公桌上,唐江阳巴掌大小的笔记本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案件信息,“记笔记可以帮助我复盘很多信息,能通过蛛丝马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醒我还有哪些老百姓的需求没落实,没答复好。”迄今为止,唐江阳的笔记本摞在一起已经一米多高了。
不止如此,唐江阳每天坚持上报调解工作室的纠纷处理结果。从2023年负责调解事宜起,每天坚持,从不间断。
退伍军人、老党员、民警、调解员……唐江阳的身份有很多种,但他的初心一直未变:帮老百姓做好事,永远“不退休”。
像万春秀、唐江阳这样鲜活优秀的调解员还有很多,他们一直活跃在长生桥镇调解窗口一线,坚持完成着“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使命。
“小事不拖大,大事不能拖炸”是长生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原则。目前,调解委员会以“三调合一”为基准,强化资源整合,把派出所联调室建成多调联动的主阵地,采用民警+律师+居民的模式组成调解员队伍,通过以情讲理、以案说法、以法释案帮助群众答疑解惑,让调解工作沉到基层最末端,做到纠纷统一化解。
数据显示,2024年,茶园派出所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722起,其中依托调解工作室化解纠纷273起,接待来访群众361人,协议金额约309.3万元,促成调解群众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书131份。
雨还在下,万春秀和唐江阳站在调解工作室门口,朝着来送锦旗的群众挥手,身上的警徽、党员徽章和脸上的笑容熠熠生辉,那一刻,人民调解员的“人民”二字,成了世间最珍贵的情意。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