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考查要点) |
自查情况 (优、良、中) |
自我督评成效亮点及问题短板 |
集团互评互鉴 |
责任区督评意见 |
A1.党建引领
A1.党建引领
|
B1.全面提升党组织建设水平 |
C1.党组织落实“应建必建”制,按时完成换届工作。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执行。 |
|
|
|
|
C2.融合创新党建工作,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核心课题,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形成品牌。 |
|
|
|
| ||
B2.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
|
C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五育并举,坚持立德树人办学理念,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在校门处清晰可见“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党的教育方针。 |
|
|
|
| |
C4.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领导学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推进清廉学校建设,近三年无严重违纪违规事件。 |
|
|
|
| ||
C5.规范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加强对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的把关和决策,并做好“三重一大”事项会议记录。 |
|
|
|
| ||
C6.加强党组织对学校各项工作和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和教职工大会(代表大会)等各类组织的领导,形成党建带团建、队建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党组织书记或政治面貌为党员的校长担任学校少工委主任,分管群团工作。 |
|
|
|
| ||
B3.把抓好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组织重要任务 |
C7.抓好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建立党组织主导的德育工作机制,形成学校的德育品牌;党组织书记主抓学校德育工作,把握正确方向,推动解决重要问题,确保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落实常态化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示范作用;定期分析教职工思想动态,积极为教职工排忧解难。 |
|
|
|
| |
A2.教育教学
A2.教育教学
A2.教育教学
A2.教育教学
A2.教育教学 |
B4.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C8.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力和实效性。立德树人围绕“六个下功夫”发力,积极探索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等思政教育,创新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等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课;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学深学透学好大思政课。 |
|
|
|
|
C9.推动学校党建与育人的融合更加紧密。增强学校思政教育有组织供给的针对性、实效性。把立德树人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全覆盖、无死角、无遗漏。要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通、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机制不断完善。 |
|
|
|
| ||
B5.落实课程方案 |
C10.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制定课程实施的学校规划。义务教育阶段确保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注重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筹实施;普通高中保证开齐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注重适应学生特长优势和发展需要,提供分层分类、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系列。规范使用审定教材,落实好“一科一辅”政策,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严格执行学校正常作息时间。 |
|
|
|
| |
C11.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德育、体育、美育、劳动、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建设。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每天锻炼两小时。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掌握1-2项艺术技能。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机制。开齐开足科学课程,强化跨学科综合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习。加强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联系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强化知识综合应用。 |
|
|
|
| ||
B6.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
C12.健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设计。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
|
|
|
| |
C13.坚持因材施教,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扶学习困难学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鼓励教师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
|
|
|
| ||
C14.健全学校教育评价制度和运行机制,注重教学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听课评课、参与教研、指导教学的管理制度;加强考试管理,严控考试次数,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规范命题管理,提高命题质量;深入分析考试监测数据,发挥诊断学情、改进教学的作用。 |
|
|
|
| ||
C15.落实作业管理。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学校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其他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不超过90分钟。用好区域研制的基础性作业,引导教师提高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水平,鼓励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设计跨学科综合性作业。 |
|
|
|
| ||
B7.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 |
C16.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打造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实践与研究,探索跨学科教学、智能化教育等教学新范式,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运用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
|
|
|
| |
B8.学生发展 |
C17.通过校园活动和家校社合作等方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健全家校沟通联系制度,推广使用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 |
|
|
|
| |
C18.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质量观,加强综合素质评价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对接,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
|
|
|
| ||
A3.科学研究
|
B9.加强校本教科研 |
C19.加强教研管理,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健全学科教研的常态机制,探索建立跨年级组、跨学科和教育集团教研机制;鼓励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研究,推动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搭建教育科研人才成长平台,加强梯队建设。 |
|
|
|
|
C20.开展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科育德能力、作业设计能力、考试命题能力、数字化素养等专题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
|
|
|
| ||
B10.加强教育改革 |
C21.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申报、参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评价改革、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项目,形成有改革味、实践味、南岸味的教育改革实践成果。 |
|
|
|
| |
C22.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以实践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注重教育改革项目、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形成典型案例、咨政报告。 |
|
|
|
| ||
B11.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
C23.学习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锻造“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深化督导与自我督导,推动依法治校,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典型案例。 |
|
|
|
| |
C24.依据章程完善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做到体系完备、层次清晰、分类科学、相互衔接。 |
|
|
|
| ||
A4.师德师风
A4.师德师风 |
B12.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
C25.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激励体系,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建立考核监督机制。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开展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宣传活动。 |
|
|
|
|
B13.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
|
C26.严格招聘引进,加强新教师招录和人才引进思想政治和师德考察;严格规范教师聘用,将思想政治和师德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 |
|
|
|
| |
C27.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把师德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 |
|
|
|
| ||
B14.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
C28.强化教师地位提升,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决策、重要文件要充分听取教师代表意见;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强化教师权利保护,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提供必要的法律等方面支持。 |
|
|
|
| |
C29.强化尊师教育,推进尊师文化进课堂、进校园,通过多种形式,将尊师重教观念渗透进学生的价值体系。引导家长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敬教师,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 |
|
|
|
| ||
A5.资源配置
A5.资源配置 |
B15.优质均衡配置师资
|
C30.配齐体育、美育、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将兼职教师纳入队伍管理,制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配齐实验室管理员,落实实验室管理规程;配齐图书室管理员,完善学校图书室管理和使用制度,加强对课外读物的管理,严把质量关。 |
|
|
|
|
C31.鼓励教师积极提升在职学历,申报区级骨干教师;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2人以上、5.3人以上;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1人以上。 |
|
|
|
| ||
B16.硬件设施设备配备及使用
|
C32.完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根据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要求,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保质保量配置并及时更新教学器材、仪器设备,及时补充消耗性实验材料,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图书馆藏书量不得低于规定标准,每年生均新增(更新)纸质图书应当不少于一本。 |
|
|
|
| |
C33.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综合利用公共设施等教育资源开展体育、美育、科学活动,将其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教学期间,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40小时。 |
|
|
|
| ||
C34.加强建设心理辅导中心(室),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均应开放心理辅导室,课间、课后等非上课时间应明确一定时段向学生开放,每周课外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增设心理信箱和邮箱,让学生有途径倾诉真实困难及问题,并能及时进行疏导和辅导。 |
|
|
|
| ||
B17.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
C35.优化校园空间环境,整合利用学校现有场所,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价值;校园、教室干净整洁、布置适当,建筑、教育教学设施符合相应标准和未成年人的特点;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校园景点设计、环境布置营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 |
|
|
|
| |
C36.校园文化有与党中央对教育新要求相一致的体现,并彰显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创作设计富有文化内涵、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歌、校徽、校旗,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
|
|
|
| ||
A6.收费管理 |
B18.坚持义务教育免费 |
C37.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义务教育免费的规定,不收取学费、杂费。严禁任何学校收取或变相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 |
|
|
|
|
B19.执行收费公示制度 |
C38.建立规范化的收费公示动态管理制度,将收费项目和标准在校内公示栏、校门口等醒目位置向学生公示,根据收费政策变动,学校及时更新公示内容。 |
|
|
|
| |
B20.完善收费管理 |
C39.建立学校收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范围、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教育收费安排的相关支出按规定纳入项目库规范管理。 |
|
|
|
| |
C40.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将教育收费收支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服务性收费收入由学校按规定列支;代收费收入不计入学校收入,并全部转交至提供服务的单位。 |
|
|
|
| ||
A7.安全卫生
A7.安全卫生
A7.安全卫生
|
B21.建立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
C41.建立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的学校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校内日常安全、卫生管理,做到职责明确、管理有方。 |
|
|
|
|
C42.坚持多病共防,完善疫情防控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师生员工健康管理,坚持科学、精准、有效防控,适时优化调整卫生管理措施。 |
|
|
|
| ||
C43.强化校园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严格落实学校负责人陪餐、用餐信息公开、家长委员会代表参与学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等制度。 |
|
|
|
| ||
C44.建立安全风险防控制度,以及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不法分子入侵、体育运动、校园欺凌、劳动实践活动、校车安全、食品安全、卫生防疫、自然灾害等风险评估和预防情况;建立健全保安门卫安全查验制度,拟定安保人员培训计划和应急演练方案等,严格落实每月一次的专职保安技能培训与业务演练。 |
|
|
|
| ||
B22.开展安全健康教育 |
C45.重视安全教育,有计划的开展防溺水、防火灾、防电信及网络诈骗、交通安全、危化品使用、禁毒防艾、自然灾害、安全避险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学习并掌握一定自我防护能力和突发风险防范应对方法;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根据学生群体和年龄特点,定期组织地震、火灾等应急疏散演练情况。 |
|
|
|
| |
C46.推进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建设,建立完善强制报告制度,深入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加强防欺凌防性侵教育,建立易欺凌及易受欺凌学生台账。 |
|
|
|
| ||
C47.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食品卫生、性与生殖健康、应急救护、保护视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预防传染病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使用手机,加强手机进校园管控,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联系渠道。 |
|
|
|
| ||
C48.建立教育关爱制度,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定期摸排校园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困境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群体情况,建立台账,对重点学生落实“一生一策”“一生一专班”研判管理,按要求落实学生资助、控辍保学等政策及随班就读与送教上门关爱制度;开展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多形式的生命教育、亲情教育;进行重大疫情、重大灾害等特殊时期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 |
|
|
|
| ||
B23.改善安全卫生环境 |
C49.配备学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配备必要的安全保卫力量,至少有1名专职安全保卫人员或受专门培训的安全管理人员。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应当取得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证书。 |
|
|
|
| |
C50.设立卫生室或保健室,配备专兼职卫生技术人员,落实日常卫生保健制度。学校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并建立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
|
|
|
|
— 1 —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 主办: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202101158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1080014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142号